(点击上图欣赏春运20年变迁微视觉)
记忆中的春运“大迁徙”,都伴随着拥挤的人潮、焦虑的神情、匆忙的脚步。不过,连日来记者蹲守春运主阵地长沙火车站、火车南站,发现没有了往年的人潮汹涌,回家过年的步伐越来越轻快,走得越来越“高科技”。
▲高铁、磁浮、地铁在长沙火车南站实现一步换乘。2017年1月21日,一同从长沙火车南站驶出的高铁和磁浮列车。
据预测,今年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将超过30亿人次。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出行方式的改变,这个被称为“全球最大的迁徙行动”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本报记者通过镜头,见证近20年来春运的变迁。
广场之变
▲2017年1月23日,长沙火车南站广场上井然有序。
▲2008年1月29日,长沙火车站滞留的旅客。当年,长沙发生冰灾。
1月24日15时许,在长沙火车南站出站口检票处,广州市某医院工作的莫益萍女士一家三口,仅提了一个行李箱,用身份证轻轻一刷,轻松就出站了。她的弟弟早已开车在车站停车场等候。仅需要80分钟车程,即可回到益阳老家和亲人团聚。
而10年前,她回一趟家,不仅买票麻烦,坐火车回一趟家,需要13个小时以上,“现在回家真是方便了,三四个小时就能见到父母亲!”她感叹。
购票之变
▲2017年春运时长沙火车站购票大厅秩序井然,并不拥挤。
▲1997年长沙火车站春运期间售票厅人头攒动。
时光倒转20年,一张黑白照片呈现着1997年春运时的场景:只见长沙火车站售票大厅人头攒动,人们正在排队等候开窗售票。
昨日,记者在同一个地方,发现售票大厅显得相对“冷清”。近年来,随着高铁、城铁、航空、汽车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过去熬通宵在寒风中排队买票和相对单一的出行方式情形已一去不复返。
火车之变
▲2017年1月21日,科技感十足的高铁从长沙火车南站驶出。
▲2005年1月15日,怀化火车站的东风内燃机机车整装待发。
以往回家过年的旅途往往是多种交通工具“联合作战”,不少旅客都曾遭遇过下了火车搭不上汽车、下了汽车赶不上火车的春运记忆,但近几年,抵达长沙火车站和长沙火车南站的乘客,可以无缝换乘地铁和城铁,回家“最后一里路”变得更顺畅。
车厢之变
▲2017年1月21日,从昆明至长沙的高铁上秩序井然。
▲2011年1月23日,长沙至广州的客运列车挤得满满当当。
10多年来,中国铁路不断提速,车厢环境也大幅改善。如今,超载不见了,列车还配备了空调、热水,提供送餐、充电电源等服务。
“高铁座椅宽敞舒适,可调节椅背角度,身前安装有小桌板,有的列车还提供无线网络服务。”今年买了高铁票回西安老家过年的湖南大学学生周理表示。
行李之变
▲ 2017年1月22日,在长沙火车南站西出口,美女推个行李箱自信悠闲地踏上春运旅程。
▲2008年1月29日,长沙火车站两位旅客背着大包小包进站。
记者注意到,人在旅途,状态也在发生改变。过去,为了回家,肩挑背扛,大包小包不离身。现在,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有不少人通过快递,提前将东西寄回了家,出门更加从容自如。
春运20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缩影;春运20年,无论怎么变化,我们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和依恋从未改变。
以上文图来源:长沙晚报记者 石祯专 邹麟 陈飞 贺文兵 王志伟 通讯员 钟友援
火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情结。
《火车上的中国人》是著名摄影师王福春先生的代表作,曾经是一名铁道工人的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毅力,跟踪记录了从1978年到2014年30多年间,车厢里的人生百态。
用黑白的形式来呈现车厢里的中国人是王福春独特的表达方式。他的每张照片都是一幅别样的风景——有人为孩子构筑了爱的小窝,有人自娱自乐玩起麻将,还有人邂逅了爱情——百态人生在拥挤车厢里,演绎着一幕幕真实的生活。
《火车上的中国人》记录了从1978年到2014年火车上的一幕幕人生百态。照片的拍摄者——王福春说为了拍摄这些照片,他可以说成了铁路上的熟客。从西藏到新疆,从广州到四川,从北京到上海,几乎把能坐的火车都坐了个遍。他表示,火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浓缩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最能反映中国近30年的变与不变。
▲1995年,从武汉开往长沙的列车上,车厢太拥挤了,一位光膀子的男子竟然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为防止自己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1992年,从成都开往上海的列车上,拥挤的车厢连过道都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
▲1995年,从齐齐哈尔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在宠物狗旁吃方便面的女青年。
▲1999年,从香港九龙开往上海的列车上,卧铺车厢内手捧哈达的年轻喇嘛,他们来自甘南拉卜楞寺。
▲列车上相互依偎的情侣。
▲挤在一个下铺上的情侣,享受着片刻的甜蜜。
▲1998年,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列车上,车窗旁抽烟的女青年。
▲1992年,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开往古莲的列车上,各自占了一张长椅睡觉的男女青年。
▲1993年,从兰州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开怀大笑的祖孙俩。
▲1996年,从广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一位母亲小心地护着放在背篓里的孩子。
▲1998年,从齐齐哈尔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卧铺车厢内一位92岁的老方丈戴着白手套帮女青年把脉。
▲过年回家,把新拍的结婚照也搬上了火车。
▲1996年,从广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卧铺车厢内一位女青年坐在中铺拉起了二胡,她的自娱自乐吸引了上铺和下铺的青年男女的关注。
▲1992年,从南宁开往北京的列车上,由于车厢太拥挤,这位年轻的妈妈想出了用八宝粥的铁罐来当作“临时厕所”,以解决儿子的内急。
▲1995年,从西安开往西宁的列车上,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他的孩子站在车厢过道内。也许由于他的孩子太饿了,他临时充当了“母亲”的角色,让孩子满足地在他的怀里睡着了。
▲1994年,从北京开往沈阳的列车上,打麻将的旅客。
▲2005年,北京到柳州的列车上,大家开始利用手机消磨时间。
▲2009年,昆明到西安的列车上,一位阿姨脖子上挂着毛绒玩具猴子走在车厢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2007年,北京到上海的列车,母女离别的场面。
▲2007年,南昌到上海的动车,一位年轻人为自己的母亲拍照留念。
▲2007年,长沙到广州的列车,疲惫的人们各有姿态。
▲2007年,北京到拉萨的列车上,一位女子躺着做面膜,另一位男人则在玩电脑。
▲2009年,广州到北京的列车上,上铺的乘客用电脑来度过漫长的黑夜。
▲2007年,北京到哈尔滨的列车上,三位乘客同时在看火车上的杂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
▲2010年,北京到沈阳的列车上,一位小伙子带着眼罩入睡。
▲2008年,北京到上海的列车上,小姑娘在手机上看电视连续剧。
▲2011年,北京到沈阳的列车车上,有人疲倦的趴在小桌子上睡着了。
▲2011年,北京到哈尔滨的列车上,离别的场景。
▲2007年,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在亲人的帮助下上火车。
▲2007年,长沙到上海的列车,人们开始检票上车。
▲2010年,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一名女子利用闲暇时间做面膜。
▲2012年,宜昌到汉口的高铁上,孩子们人手一个iPad,场面极其壮观。
▲2010年,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商务人士在火车上也能办公了。
▲2013年,北京到上海京沪高铁,大家都在各自玩手机。
▲2014年,北京到上海京沪高铁上,人们在相互交谈。
▲2013年,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铁,一位女士在办公,其他的人则睡觉的睡觉,无聊的无聊。
▲2011年,北京到上海京沪高铁商务列车,人们随身携带电脑。
▲2014年,上海到北京高铁列车,大家“全副武装”在睡觉。
▲2007年,南昌站。
以上图文选自《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来源:长沙晚报、凤凰读书等
编辑:张草草
值班主任丨张萌
评论列表